令人惊讶的是,“场效应晶体管”的专利要比双极晶体管的诞生早至少二十年。但是,双极晶体管在商业上很快流行起来,第一款由双极晶体管制成的芯片出现在1960年代,MOSFET制造技术在1980年代得到了完善,并很快超过了它们的双极表亲。
在1947年发明点接触晶体管之后,事情开始迅速发展。第二年发明了第一个双极晶体管。然后在1958年,杰克·基尔比(Jack Kilby)提出了第一个集成电路,该集成电路在同一芯片上放置了多个晶体管。十一年后,借助革命性的阿波罗制导计算机,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,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嵌入式计算机。它是使用原始的双三输入或非门IC制成的,每个门仅由3个晶体管组成。
这引起了流行的TTL(晶体管-晶体管逻辑)系列逻辑芯片,该系列是使用双极型晶体管构造的。这些芯片的电压为5V,可以以最高25MHz的速度运行。
这些很快就让位给了肖特基钳位晶体管逻辑,该逻辑在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增加了一个肖特基二极管以防止饱和,从而大大减少了存储电荷并减少了切换时间,进而减少了由存储电荷引起的传播延迟。
基于双极晶体管的另一系列逻辑是ECL(发射极耦合逻辑)系列,该系列以负电压运行,与标准TTL对应ECL最高可运行500MHz相比,其本质上是“反向”运行。
大约在这个时候,引入了CMOS(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)逻辑。它同时使用了N通道和P通道设备,因此名称互为补充。
TTL VS CMOS:优点和缺点
首先也是最受关注的是功耗– TTL比CMOS消耗更多的功率。
从TTL输入只是双极晶体管的基极的角度来看,这是正确的,双极晶体管需要一些电流才能将其导通。输入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内部电路,最大吸收电流为1.6mA。当许多TTL输入连接到一个TTL输出时,这通常会变成一个问题,该TTL输出通常只是一个上拉电阻或驱动较差的高端晶体管。
另一方面,CMOS晶体管具有场效应,换句话说,栅极处的电场足以影响半导体通道的导通。从理论上讲,除了栅极的小泄漏电流(通常为皮安或纳安的量级)外,没有消耗任何电流。但是,这并不是说即使对于更高的速度也是如此。 CMOS芯片的输入具有一定的电容,因此上升时间有限。为确保上升时间在高频下快速,需要大电流,在MHz或GHz频率下,电流可能约为几安培。仅当输入必须更改状态时才消耗此电流,这与TTL不同,在TTL中,信号必须存在偏置电流。
在输出方面,CMOS和TTL各有优缺点。TTL输出是图腾柱或上拉。使用图腾柱,输出只能在轨的0.5V范围内摆动。但是,输出电流远高于其CMOS输出电流。同时,可以将CMOS输出与压控电阻进行比较,根据负载的不同,可以在电源轨的毫伏范围内输出。但是,输出电流有限,通常不足以驱动几个LED。
由于其较小的电流需求,CMOS逻辑非常适合于小型化,数百万个晶体管可以封装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,而电流需求却不切实际。
TTL相对CMOS具有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其坚固性。场效应晶体管依赖于栅极和沟道之间的薄氧化硅层,以在它们之间提供隔离。该氧化物层为纳米厚,击穿电压很小,即使在大功率FET中也很少超过20V。这使得CMOS非常容易受到静电放电和过电压的影响。如果输入悬空,则它们会缓慢积累电荷并导致杂散的输出状态变化,这就是通常将CMOS输入上拉,下拉或接地的原因。由于输入是晶体管基极,因此TTL在很大程度上不会遇到这个问题,因为它的阻抗较低,因此其作用更像二极管,并且对噪声的敏感度较低。
TTL或CMOS?哪个更好?
CMOS逻辑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取代了TTL。尽管TTL芯片仍然可用,但使用它们并没有真正的优势。
但是,TTL输入电平已标准化,许多逻辑输入仍说“ TTL兼容”,因此使用CMOS驱动TTL输出级以实现兼容性并不罕见。就实用性而言,总体而言,CMOS无疑是赢家。
TTL逻辑系列使用双极晶体管执行逻辑功能,而CMOS使用场效应晶体管。尽管CMOS比TTL敏感,但它通常消耗的功率要少得多。CMOS和TTL不能真正互换,并且随着低功耗CMOS芯片的出现,在现代设计中很少使用TT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