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外差接收机使用信号混合将输入的无线电信号转换为稳定的中频(IF),该中频比具有不同频率的原始无线电信号更容易工作,具体取决于广播电台。然后,IF信号被IF放大器带放大,然后馈入检测器,该检测器将音频信号输出到为扬声器供电的音频放大器中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借助框图了解Superheterodyne AM接收机或superhet的工作原理。
今天发现的大多数AM接收机都是超外差型,因为它们允许在中频(IF)阶段使用高选择性滤波器,并且由于IF阶段的滤波器而具有很高的灵敏度(可以使用内部铁氧体杆状天线)。帮助他们摆脱不必要的RF信号。此外,由于在放大器中使用了自动增益控制并且易于操作(仅控制音量,电源开关和调谐旋钮),中频放大器条可提供高增益,良好的强信号响应。
超外差式AM接收机的框图
为了了解其工作原理,让我们看一下下面所示的Superheterodyne AM接收器框图。
如您所见,框图有11个不同的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功能,下面将对其进行说明
- 射频滤波器:第一个模块是铁氧体棒状天线线圈和可变电容器组合,有两个用途-射频被感应到线圈中,而并联电容器控制它的谐振频率,因为当线圈和电容器等于站点的载波频率–这样,它就可以充当接收器的输入滤波器。
- 外差本地振荡器:第二个块是外差,也称为本地振荡器(LO)。设置了本机振荡器的频率,因此RF信号频率与LO频率的和或差等于接收器中使用的IF(通常在455 kHz左右)。
- 混合器: 第三块是混频器,RF信号和LO信号被馈送到混频器以产生所需的IF。常见的AM接收器中存在的混频器输出总和,LO和RF频率差以及LO和RF信号本身。通常在简单的晶体管无线电中,外差和混频器使用一个晶体管制成。在更高质量的接收器和使用专用集成电路(例如TCA440)的接收器中,这些级是分开的,由于混频器仅输出和频和差频,因此接收更为灵敏。在一个晶体管本振混频器中,该晶体管用作共基阿姆斯特朗振荡器,将从缠绕在铁氧体棒上的线圈(与谐振电路的线圈分开)取的RF馈入基极。在与天线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不同的频率下,它呈现出低阻抗,因此,由于天线电路是并联谐振型(在不同频率下为低阻抗),所以基极对于LO信号保持接地,而对于输入信号则不接地。共振,在共振频率下几乎是无限的阻抗)。
- 第一个IF滤波器:第四个块是第一个IF滤波器。在大多数AM接收机中,它是放置在混频器晶体管集电极中的谐振电路,其谐振频率等于IF频率。其目的是滤除频率不同于IF频率的所有信号,因为这些信号是不想要的混频产物,并且不携带我们要收听的电台的音频信号。
- 第一中频放大器:第五块是第一中频放大器。如果增益太高,则每个IF阶段的增益通常为50至100,如果增益太高,则IF滤波器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近且没有适当屏蔽,则可能会发生寄生振荡。放大器由来自解调器的AGC(自动增益控制)电压控制。 AGC会降低级的增益,从而导致输出信号大致相同,而与输入信号幅度无关。在晶体管AM接收器中,AGC信号最常馈入基极并具有负电压-在NPN晶体管中,将基极偏置电压拉低会降低增益。
- 第二个IF滤波器:第六个块是第二个IF滤波器,就像第一个IF滤波器一样,它是放置在晶体管集电极中的谐振电路。它仅允许使用IF频率的信号-提高选择性。
- 第二中频放大器:第七块是第二中频放大器,它实际上与第一中频放大器相同,只是它不受AGC的控制,因为具有太多的AGC控制级,会增加失真。
- 第三中频滤波器:第八块是第三中频滤波器,就像第一个和第二个是放置在晶体管集电极中的谐振电路一样。它仅允许IF频率的信号-提高选择性。它将IF信号馈送到检测器。
- 检测器:第九块是检测器,通常采用锗二极管或二极管连接的晶体管的形式。它通过校正IF来解调AM。在其输出上,有一个很强的IF纹波成分,该成分被电阻-电容器低通滤波器滤除,因此仅保留了AF成分,并将其馈送到音频放大器。像在常规直流电源中一样,音频信号被进一步滤波以提供AGC电压。
- 音频放大器:第十个块是音频放大器;它会放大音频信号并将其传递到扬声器。在检测器和音频放大器之间,使用了音量控制电位器。
- 扬声器:最后一块是扬声器(通常为8欧姆,0.5W),可向用户输出音频。扬声器有时会通过耳机插孔连接到音频放大器,当插入耳机时,该插孔会断开扬声器的连接。
超外差AM接收器电路
现在,我们知道了超外差接收器的基本功能,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超外差接收器的典型电路图。下面的电路是使用Sony的TR830超灵敏晶体管构成的简单晶体管无线电电路的示例。
乍一看,该电路可能看起来很复杂,但是如果将其与我们先前学到的框图进行比较,它将变得很简单。因此,让我们拆分电路的每个部分以说明其工作原理。
天线和混频器– L1是铁氧体棒状天线,它与C2-1和C1-1可变电容器并联形成谐振电路。次级绕组耦合到混频器晶体管X1的基极。 LO信号由C5从LO馈送到发射极。输出IF由IFT1从集电极获取,线圈以自耦变压器的方式在集电极上抽头,因为如果将谐振电路直接连接在集电极和Vcc之间,则晶体管会给电路带来相当大的负载,带宽也会过大高–大约200kHz。此抽头将带宽降低到30kHz。
LO –标准的共基阿姆斯特朗振荡器C1-2与C1-1一起调谐,以便LO和RF频率的差始终为455kHz。LO频率由L2决定,C1-2和C2-2的总电容与C8串联。L2为从集电极到发射极的振荡提供反馈。底座射频接地。
X3是第一个中频放大器。为了使用变压器为晶体管放大器的基极供电,我们将次级线圈置于基极和偏置之间,并在去耦电容和变压器次级线圈之间放置一个去耦电容器,以闭合信号电路。与通过耦合电容器将信号馈送到直接连接到偏置电阻的基极相比,这是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案
TM是一种信号强度计,用于测量流入IF放大器的电流,因为更高的输入信号会导致更多的电流通过IF变压器流入第二个IF放大器,从而增加了仪表测量的IF放大器电源电流。C14和R9(屏外)一起过滤电源电压,因为可以将射频和电网的嗡嗡声感应到TM仪表的线圈中。
X4是第二个中频放大器,偏置由R10和R11固定设置,C15将中频信号的基极接地;它连接到未去耦的R12,以提供负反馈,以减少失真,所有其他操作与第一款放大器相同。
D是探测器。它对IF进行解调并提供负AGC电压。使用锗二极管,因为其正向电压比硅二极管低两倍,从而导致更高的接收器灵敏度和更低的音频失真/ R13,C18和C19构成PI拓扑低通音频滤波器,而R7控制AGC强度并形成具有C10的低通滤波器,可从IF和AF信号中滤除AGC电压。
X5是音频前置放大器,R4控制音量,C22在较高频率下提供负反馈,从而提供额外的低通滤波。 X6是功率级的驱动器。 S2和C20构成音调控制电路–按下开关时,C20会将较高的音频接地,作为粗略的低通滤波器,这在早期AM无线电中很重要,因为扬声器的低频性能非常差,并且接收到的声音听起来“小”。来自输出的负反馈被施加到驱动晶体管的发射极电路。
T1将到达X7基极的信号相位与X8基极的相位反相,T2将每个晶体管的半波电流拉回整个波形,并将较高的晶体管安培阻抗(200欧姆)匹配到8欧姆扬声器。当输入信号为正波形时,一个晶体管拉电流,而当波形为负时,另一个晶体管拉电流。R26和C29提供负反馈,减少失真并改善音频质量和频率响应。J和SP的连接方式可在插入耳机时关闭扬声器。音频放大器提供约100mW的功率,足以覆盖整个房间。